近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和銀保監會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推動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在目前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和地租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勞動力成本至覆蓋全部農業生產成本或直接開展收入保險,促進農業保險轉型升級。放開小麥、水稻市場價格,完全成本保險可以為收入保險打下基礎,它隱含了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平均價格,體現了農戶的物權收益和勞動力收益,是一種準收入性質的保險。在玉米價格完全放開的地區,則直接開展收入保險。實際上,對于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實施價格支持政策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農業支持與保護體系中比較普遍的做法,且糧食價格政策從價格干預逐漸向收入支持轉變。因此,這一通知的出臺,是在原有以保障物化成本為主的農業保險的基礎上,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是新形勢下完善我國糧食作物支持保護政策、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迅速。統計數據顯示,自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間,我國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2.16萬億元,年均增速38.83%。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2億元,增長了7倍;2017年,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繼續增長至479.06億元。但與此同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保險經營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例如,保險責任以自然災害、意外和疾病等為主,保障水平仍以直接物化成本為主,與農業的實際生產成本有較大差距。同時,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仍不健全,保險公司面臨提高保障水平后賠付波動加大等風險等。而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是我國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入”的重要轉變,對推動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促進農業保險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糧食產銷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是多種風險的集合,而之前我國采取的主要措施仍然以控制型風險管理措施為主。如針對糧食生產過程中面臨的自然災害或病蟲害等風險,我們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推廣高產抗災優良品種、提高糧食作物抗風險能力以及農民防災減災的能力,雖有農業保險,但因為主要保障物化成本,所以在沒有遭受大災的情況下,實際發生的作用較為微小。針對糧食銷售過程中面臨的價格波動風險,主要通過*收購價政策進行管理。相對于這些思維更偏重安全管理的措施而言,融資型風險管理措施的發展是不足的。國際糧食價格“天花板”封頂和成本“地板”抬升的擠壓、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農業生產和價格補貼的“黃線”以及資源環境的“紅燈”是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同時,農作物收入保險的實施也具有一定挑戰性。首先,收入保險的定價以及產品設計需要多年的產量數據、可靠的市場價格數據以及預測性較強的期貨價格數據,且基本單位要足夠小,這樣以此區域為單位的產量、價格的數據甚至直接的收入數據才可以使收入保障水平的確定、費率厘定等過程較為精細和準確。美國農作物收入保險大范圍推廣的經驗之一,就是美國的土地利用信息十分完備,每一塊耕地都有完整的編號、面積、形狀、位置等基本信息,并能實現對土地產權、種植計劃等方面的動態監測,這有利于掌握投保人的基本情況,有效減少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同時還可以根據土地的耕種條件、田間管理條件等進行細致的風險區劃和更加*的費率厘定,不同的風險區域實施差異化的費率和補貼政策,使農作物收入保險獲得更好的實施效果。因此,收入保險對基礎數據的要求更高,需要積累農作物主產區的單產、價格、收入以及種植大戶的種植規模、計劃、土地流轉等一系列數據和信息。
其次,應加大對收入保險的宣傳力度。之前的物化成本保險經過較長時間的推廣,農民已經普遍接受,而收入保險需要綜合考慮到產量和價格風險,其模式較為復雜,在宣傳上應投入一定精力,只有農民對這一新產品有認識、有信心,收入保險才有很好的推廣前景。
再次,收入保險能夠可持續發展還有賴于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農作物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可以讓市場更好地發揮調節作用,可以平衡農作物的供求,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對農作物收入保險的發展也十分必要。收入損失風險相對于單純的價格風險更具可保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產量與價格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所帶來的“對沖效應”。而這一“對沖效應”發揮作用的前提則是市場化的交易條件。市場化條件下,產量或者供求與價格的相互影響機制才得以發揮作用。因此,應促進實施收入保險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進程,減少對價格的干預,讓農民根據市場信號來調整種植規模,為收入保險的開展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后,保險公司還需做好相關風險的分散。美國農作物收入保險的發展過程中,美國完善的再保險機制發揮著關鍵作用。大宗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特征,且我國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正處于市場化的改革過程中,價格波動相對較大。因此,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和控制問題上加大支持力度,通過再保險、各層級的大災風險準備金等方式做好風險的分散和防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