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昌化鎮后葛村的村級集體經濟多了一處來源。村里將部分集體公益林進行了質押貸款,拿到了300萬建設資金,部分資金投入村里的私營水電站,每年年底就有一筆分紅劃到村集體的賬戶上來。
8月以來,臨安區林業(農業)局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出了綠色金融新產品——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截至目前,全區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已有700余萬元。
改革開放以來,臨安通過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制度、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等方面先行先試,讓林地源源不斷釋放著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08年,臨安被列為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示范區。2011年底,改革工作基本結束,并取得一定成效,當年林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2012年,臨安明晰山林產權工作基本完成,累計完成集體林地確權19.49萬公頃,發放林權證10萬余本。去年,臨安區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181.84億元。
林權制度改革,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產生著深遠影響。臨安引導集體林適度規模經營,林地經營者不再為經營權擔憂。臨安推廣林地股份合作社、林木股份合作社、股份制家庭林場等模式,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引導林農以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作價入股,按市場機制引進社會資本,組建股份制合作組織,采用“保底+分紅”等模式,構建新型林業經營合作體系,保障農民持續穩定的林地收益權。
為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可持續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臨安積極探索和鼓勵農民走新型股份合作之路。在確保農民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島石鎮昌島山核桃專業合作社將島石村254個農戶經營的近2000畝成片山核桃林入股合作經營,組建山核桃股份專業合作社,農戶按產量自愿入股,逐漸形成了經營規模。入社以后的山核桃林,由合作社實行生態化近自然經營、標準化科學管理、公司化規范運作,開創了山核桃生產經營新模式。
“村莊建設、農人創業,*缺的是資金。”昌化鎮后葛村村民周亞軍說,“林地質押貸款風險低,速度快。”近年來,臨安推進林業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改革、綠色金融改革優勢,結合林權的權能屬性、綠色產業特點,加快推進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抵押貸款等多樣化的林業金融產品,研究探索碳資產抵(質)押貸款,進一步完善臨安區森林保險制度,提升森林保險保障水平。
島石鎮新二村小川自然村的馮衛武,憑林權證用自己家庭承包經營的山核桃林作抵押物,向農村信用聯社申請貸款100萬元,對山核桃林進行了精細化經營管理,還開始了山核桃收購生意,家庭年增收入20萬元。
臨安林權制度改革,在帶動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臨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太湖源鎮白沙村從以“賣山頭”到“賣山貨”再到“賣生態”,從“砍樹”到“售產品”再到“看樹”的發展演變過程,成為臨安林權制度改革進而帶動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的縮影,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的詮釋。
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要求,臨安區堅持農村林地集體所有,加快林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發展現代林業,增強林業發展活力。預計到2022年,以林業股份合作制為主導的林業經營體制基本建立,以林地經營權為核心的林權流轉機制基本健全,以林權抵押和擔保為基礎的林業金融體系基本形成,實現林業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質量明顯提高、農民林業收入顯著增加、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的目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